要建设绿色低碳交通系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公共交通与慢行交通衔接;力争到2026年底,实现有条件行政村充电基础设施全覆盖。打造适宜步行的绿色慢行交通体系,建设连续通畅的步行道及自行车道网络。补齐非机动车停车设施短板,提高道路通达性。加强县城与城市间快速干线交通的顺畅衔接,完善进出城道路网络布局。
要塑造县城特色风貌。加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实现县城风貌与周边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系统、农林景观有机融合。保护传承县城历史文化和风貌,促进新老建筑体量、风格、色调协调。强化重点区域风貌管控,坚持滨水控宽度、临山控高度,保护县城水岸线、山脊线和天际线。
要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体推进教联体线上线下建设,各县市至少办好1所优质普通高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各县市至少建成1家三级医院。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探索政府支持、居民合作组织与市场主体共同实施、金融机构创新模式的危旧房改造模式;探索建立“以需定供、租售并举”的住房供给新模式。完善社会福利设施,构建居家机构社区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适老化住房改造和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健全文化体育设施,推进场馆综合利用。
要推动人口向县城集中。要科学分析人口流动规律特征,找准县城新增人口来源。分类制定人口吸引政策,有序承载沿海产业转移,培育本土链主企业,实现以产聚人。
要建设绿色节约型基础设施。强化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动县城生活污水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增强垃圾收集处理能力,县城生活垃圾焚烧占比要达到70%。强化燃气系统普惠安全,推进县城燃气智慧化、信息化和应急储气设施建设。
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搬不走、稳得住”的根植性主导产业。各县市要因地制宜发展1-3个“搬不走、稳得住”的根植性主导产业,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占比超过70%。加强“链主”企业培育,力争每个重点产业引进培育1-2家“链主”,推动“链主”企业与本地企业深化产销合作、研发合作、人才合作。促进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打造1-2个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推进食用菌(南漳)、稻米(宜城)、生猪(枣阳、襄州、老河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推动产业“入区入园”,全力支持老河口、枣阳、谷城等化工园区调区扩区工作,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要提升公共平台服务效能。加强园区公务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技术咨询、人才培训、检验检测等方面服务水平和能力。加强产业集群供应链建设,加快推动襄阳都市圈产业集群供应链平台、“联链通”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落地;推动本地淘大集、好邻居等优秀供应链企业与县域产业集群深度对接,更好开拓市场。强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建设公共就业实训基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认证等服务,优化办证环节,按规定减免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