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为:县委县政府推进道路交通运输转型发展
发布时间: 2015-07-09 10:58      来源:
打印 分享到: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犍为建郡于西汉建元六年,建县于隋朝开皇三年,距今有1400多年历史。犍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地处乐山、宜宾、凉山、自贡四市州交汇地,是岷江进入长江的门户,国道213线、乐宜高速和规划的仁沐新高速、成贵铁路贯穿全境,是岷江航电4级开发主轴,是成都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物资水运的重要物流聚集区。全县幅员面积1375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347个行政村41个社区,总人口56.92万,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750公里,岷江通航里程51公里。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3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51元、农民人均收入9851元。

 

长期以来,犍为虽坐拥区位优势,但过境干线仅一条213国道,县内路网普遍等级偏低,交通难一直是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打造“成渝经济区交通枢纽重要节点、川南工业重镇、区域性中心城市、西南地区新的文旅目的地”的发展定位,抓住全省加快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和360足球直播:实施“千亿交通工程”的机遇,全力加快交通建设,连续实施交通大会战,逐步构建起外通内畅的交通路网、覆盖城乡的公共交通体系和行之有效的监管养护机制。通过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走出一条交通发展犍为、惠及犍为、改变犍为的路子。

 

一、以加快建设为切入,着力完善路网体系

 

按照既量力而行又跳起摸高的思路,坚持联网成片、统筹推进的原则,全面加快道路建设,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内通外畅的路网体系。一是主动融入大交通,主动加强与省、市相关部门的对接、配合,全力做好重大交通建设项目在县境内的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工作,协调解决好各类问题,保障乐宜高速公路、国道213线犍为段改建工程按时竣工通车,成贵铁路犍为段快速推进,岷江航电综合开发、仁沐新高速犍为段前期工作顺利推进,犍为作为交通节点的地位日趋凸显。二是全力构建主骨架,牢固树立“交通先行”发展理念,加速构建城乡交通主骨架,形成完善的县域路网。大力推进城市路网建设,围绕“玉津清溪”同城化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城市空间拓展工程,加速构建东西相连、南北贯通、环状布线的县城交通主骨架,为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奠定基础。近3年,累计投入资金6.25亿元,建成国道213线县城区过境段公路、津华大道、和风路等市政道路1727.2公里,国道213线县城区过境段公路二期、国道213线清溪绕镇公路和岷江二桥等项目正加速推进。大力推进县乡路网建设,以缩短城乡时空距离为目标,加快构架连接新城、辐射新区、带动新街的道路网络,为统筹推进城乡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近3年,累计投入资金8400万元,完成县乡道公路748.1公里,627.8公里正加快建设。大力推进景区园区路网建设,围绕“一心一环三区三镇”特色旅游景区和“一区三园”工业布局,加快推景区通道、入园道路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近3年,累计投入资金2.92亿元,完成桫椤大道、芭马峡旅游栈道等景区、园区道路9.88公里,清溪轻工产业园入园大桥——马边河南岸沱大桥即将竣工通车,马庙集镇段旅游公路正加快建设。三是积极畅通微循环,以“便民利民”为宗旨,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路网,构建四通八达、延伸入户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一方面加快推进村组道路建设,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作用,整合涉农资金、通过竞争立项等引导群众、社会资金投入村组道路建设。近3年,累计投入资金2.93亿元,新(改)建村组道路584.8公里,实现100%的村通公路,农村基础路网基本形成。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产业基地道路建设,整合省级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金土地等项目资金,重点向犍为茉莉茶、犍为姜等连片种植区域倾斜,加快完善产业区连接路和耕作道路。近3年,累计投入资金6000万元,建成产业区连接路、机耕道150公里。

 

二、以惠民便民为目标,着力均衡城乡客运

 

坚持围绕便民、惠民、利民发展交通,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一体化公交网络,先后在县城实施了城市公交“一元通”,在城乡开展了客运“公交化”,在镇村开行便民小客“到农家”,既有效解决了城乡群众出行难、出行贵的问题,又提高了城乡客运的规范性、便捷性。一是城市公交“一元通”,随着犍为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由一个老城区4.5平方公里逐步扩大到六大新区2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从8万人向20万人发展。原有的2条公交线路、14辆公交车的运力,以及按站点距离收费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发展需求。为此,我们结合县城发展规划和财力,创新思路实施城区公交“一元通”,投资920万元,投放空调公交车31辆,开通线路5条,使城区主要街道公交覆盖率达95%以上。在站台建设上,采取“广告权”定向授予方式筹资324万元,高标准新改建公交站台142个,根据筹建预算总额确定广告位使用年限,由使用方全额出资建设,建成后运输企业无偿使用四分之一用于发布线路、站点相关信息,其余归投资方无偿使用。在线路确定上,对城区公交线路、站点进行调整优化,开通城区公交线路达到4条,实现了对主要街道、机关单位、学校、厂矿、大型小区等主要客流集散地全覆盖,公交覆盖提高达到95%。在票价确定上,严格按照核定的线路、站点、班次运行,实行准班正点,主城区从早上6:30分发车,晚上11:30分收班,上下班、放学客流高峰时段每6分钟/班、低谷时段每20分钟/班,主城区以外按15-30分钟/班;同时实行无人售票、投币刷卡,主城区执行1/人、主城区以外执行2/人,让广大市民充分享受到更加便捷、低廉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在扶持政策上,我们在落实公交燃油补贴的基础上,实行成本定额监审,经营性亏损由财政全额“买单”,并保证公益性投资8%的回报率,政府每年用于城区公交补贴达到了200多万,保障公交公司以“全城一元”的低票价运营,极大地方便了群众,节省了出行成本。二是城乡客运“公交化”,针对我县农村客运班线发班间隔时间较长,高峰时段旅客乘车困难,超载频繁,低谷时段无人乘车,车辆空驶严重等问题,先后投入1800余万元,对19个乡镇13条路线进行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新投放各类环保型公交车89辆,县城至副中心集镇、旅游景区、工业园区基本实现公交化。其主要做法是:灵活确定运行模式,对县境内道路状况相对较好、客流量相对集中的线路,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将站立席人数计入《行驶证》核定人数,开行城乡客运公交车,对尚不具备改造条件的线路,维持现有班车经营运行模式;将县城始发车站关口前移,确定临时发班点,在不超载的前提下允许在城区内所有招呼站上下旅客,城区外沿途可上下旅客,实现县城到乡镇的零换乘;通过增加客运车辆,调整发班间隔时间等,大幅度提高班次密集度,缩短候车时间,如县城至三井实行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后,客运车辆由8辆增加到19辆,班次由44班增加到128班,候车时间由40分钟缩减至6-10分钟;根据客流需求调整发班间隔时间,每天预备1-2辆机动车用作加班安排,应对旅客骤然增加;大幅降低客运票价,执行票价一般降低40%左右,固定乘客可享受月票优惠,降低幅度在50%左右,乘坐率提高45%以上。仅此一项每年就为乡镇群众节约出行费5000余万元。三是便民小客“到农家”,随着农村道路条件的改善,农民出行需求越来越高。但由于缺乏乡村公共交通,“黑的”和电三轮非法运营猖獗,出现了很多安全事故和严重隐患。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实施了便民小客“到农家”工程,由交通、安监、交警、乡镇联合对开行道路条件进行认定,在符合开行条件的线路,由县内三家客运企业划片分区开行便民小客,实行公司化管理,采取电话预约、上门接送、驻点包车、定点摆放等灵活方式,为农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出行服务。为保障便民小客运行安全,所有车辆由财政补贴600元统一安装GPS和车载硬盘,进行在线监控;每车足额购买商业保险,并由财政每年给予60%补贴。统一建立了安全互助金,同时县财政每年注入安全互助金20万元,以减小安全经营风险。首期在清溪镇试点投放53辆便民小客车,运行安全良好,受到农村群众广泛欢迎的基础上,2012年又投放便民小客车249辆,开通便民小客线路145条,全县30个乡镇符合条件的村全部开通便民小客车。四是镇村便民公交,针对人口密集乡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今年,我县又创新发展农村公共交通新模式,投放小型公交车7辆,开通县城至下渡乡文碧村、至玉津镇朱石滩社区2条镇村便民公交线路,形成了入户到点、灵活运行的农村公共交通新模式。

 

三、以机制创新为手段,着力提升监管水平

 

在加快推进路网建设、均衡发展城乡公共交通的同时,努力创新监管手段和服务方式,实现由单一的管理型向管理、服务、效益并重转变。一是强化科技运用,实现部门监管智能化,投资200多万元,完成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安全监控中心升级改造,车载终端设备升级为3G视频终端,监控中心每日在线监控车辆532辆,远程视频监控车站“三品”检查岗位、安检岗位、出站检查岗位和6个重要客渡码头;完成全县镇村便民小客2G3G视频实时监控改造升级,实现了便民小客监管由静态转变为动态,监控效果大幅增强;为全县乡镇交管站添置30台专用监控电脑,全方位加强对农村客运车辆运行监控,及时纠正客运车辆超速、超范围运行等违法违章行为。同时,依托“中心”的实时定位和便捷通信功能,建立无线调度站,面向社会提供电话招租、便捷包车等服务。通过统筹全县客运车辆和线路,实现县内客运车辆半小时内点对点服务,形成了具有信息化、智能化特征的安全监管和客运服务平台。二是组建乡镇交管站,实现基层监管网格化,针对交通安全监管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且部门力量有限、协调联动灵活性弱的实际,着力强化基层监管体系建设。具体是组建乡镇交通管理站,重点承担辖区内村组道路交通运输安全监管职责,从所在乡镇抽调专职或兼职人员,经交警和交通运输执法部门培训合格后颁发《交通行政执法证》,行使委托执法权。县财政按每个交管站每年2万元的标准安排专项经费,并按专职人员每月300元、兼职人员每月200元的标准给予安全检查防护补助,同时统一配齐执法车辆和服装。乡镇交管站的组建,有效填补了基层执法空缺,强化了对交通运输违法行为的及时查处纠正力度,进一步筑牢了安全防范基础。三是实行集中交叉监督,实现行业自律常态化。着力强化交通运输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加强行业自律,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与运输企业联合组建企业交通安全管理站,由企业派员在主管部门统一指挥下进行集中监控、交叉监督,有效杜绝了企业出现违规行为后请托说情的现象,增强了自律意识。

 

四、以专群结合为重点,着力增强养保能力

 

针对道路建设标准明显提高、村组道路里程快速增长、养护保通压力不断加大的实际,在坚持道路分级养护管理的基础上,着力强化专业养护和群众参与,有效增强了各类道路养护保通能力。一是组建机械养护中心。投资500万元,建立县机械化养护管理中心,专业从事烂路保养和水毁抢修,实现以机械化养护为主、人工养护为辅的养护方式转变,提高了养护效率和质量。二是创新村道养护。结合村道建设模式和权属特点,在财政适当奖励补助的基础上,采取群众筹劳折资的方式,对村道日常养护实行农户分段轮流负责,避免因为养护不到位而过早损坏。三是保障资金投入。按照建养并重的思路,建立以县级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渠道,每年县财政安排保通资金、管理养护资金1625万元,并将每月考核结果作为划拨养护经费的唯一依据,确保乡、村两级养护责任的落实。

 

政策解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条
下一条

主办:360足球直播_体育即时比分-投注*官网办公室

心连心服务热线:0833-12345

网站标识码:5111000002

承办:市数据局

技术电话:0833-2096881

蜀ICP备120111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