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方面,构建“三主两辅多点”客运枢纽体系。
“三主”为刘集机场、襄阳东站、襄阳站;“两辅”为襄州站客运枢纽、襄阳南站客运枢纽;“多点”包括樊西汽车客运站、汽车客运中心站、汽车客运东站、汽车客运南站、高铁汽车站等汽车客运站。
货运方面,以“两核三片”为突破点,完善货运枢纽及配套设施建设。
“两核”为公铁联运枢纽、小河港铁水联运枢纽;“三片”为樊西公路物流枢纽、刘集航空物流枢纽、东津综合物流园。
强化枢纽建设?
打造襄阳东站为综合型高铁枢纽,承担主要对外高速铁路出行功能。
有序推动其他客运枢纽建设。提升襄州站综合枢纽功能,疏解襄阳南站货运功能。
重点打造公铁联运枢纽。发挥襄北编组站货运优势,利用郜营站服务本地货运需求。
强化小河港铁水联运枢纽功能,尽快启动小河港铁路支线建设,充分预留远期发展空间。
壮大樊西公路港,以传化公路港为基础,推动新增物流园区集聚建设。稳步提升刘集机场货运功能,完善配套设施及物流空间。建设东津综合物流园,积极发展特色化专业化物流。
稳步提高其他货运枢纽水平。稳步发展唐白河港区,建设浩吉铁路襄州北站物流园、襄州双沟农副产品物流园、襄城余家湖物流园、襄州经开区电商快递物流园,形成城区全覆盖的物流发展支点。
壮大枢纽经济?
全力推进多式联运枢纽建设。
发挥襄阳北公铁联运枢纽优势,强化铁路枢纽经济;聚焦襄阳南小河港铁水联运枢纽,发展港口经济;围绕刘集机场,稳步发展空港经济。
以站城融合与TOD发展为导向,优化枢纽周边功能布局与用地开发,促进形成新的城市增长极。
稳步推进襄阳东站周边开发建设;探索襄阳站、襄阳南站综合开发;结合市域(郊)铁路及城市轨道站点,探索TOD发展模式。
完善中心城区交通网络?
强化中心城区道路网建设。加快构建中心城区骨架路网,实现重大交通枢纽半小时可达圈基本覆盖中心城区。以准快速路“新内环”和滨江区域“生活环”为主体,高标准建设交通性干路系统。以立交化为主要手段畅通城区主要堵点,打通城市微循环网络。完善旅游交通网络,顺畅衔接滨河、沿山旅游公路。
提升绿色交通品质。推动公交专用道网络建设,构建大站快车网络,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打造城市绿道网络。壮大龙头产业,提升中心城市产业层级,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
着力提高中心城区制造业产业链牵引力,引进和培育企业总部、龙头企业、头部企业研发中心;大力推动中心城区产业链提升,培育“链主”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
聚焦“144”产业集群,构建“一核四片”制造业产业园。“一核”为以汽车产业园和深圳工业园为核心,“四片”为高新技术和航空航天工业园、东津产业园、余家湖工业园、小河港区产业园区。
加快提升新能源汽车占比,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抢占能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先机。
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建设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打造全国性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
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重点,加强重点农业产业链和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培育,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建设。
全面提高中心城区农业影响力,发挥电商基地示范作用,加快农产品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整合中心城区物流资源,大力提升农产品交易集散功能,赋能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
优化布局、整合资源并提档升级,配套完善产品展示、冷链仓储、电子结算、检验检测等功能,逐步实现“运全国、配全国”。
近期结合电商基地和襄州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等既有基础,打造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
中远期充分利用铁路优势,建设襄北铁路物流基地一体化交易集散主中心。提升创新能级,加强“一核三城”建设,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突出襄阳高新区“一核”创新驱动,以襄阳高新区为创新驱动核,打造产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主平台、科技企业与新兴产业培育主阵地、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发展先行区。
推进与自贸区联动发展,围绕科技管理、人才评价、科技金融、新业态监管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与先行先试。
高标准规划建设“三城”,聚力打造襄阳(高新)科技城、襄阳(东津)科学城、襄阳(尹集)大学城。襄阳(高新)科技城着力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襄阳(东津)科学城着力打造高能级科教融合创新中心,襄阳(尹集)大学城着力打造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增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
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加快推进生物样本库、毫米波雷达应用研发中心、湖北省航空装备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深入推进招校引院战略,面向全国引进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设立各类研究机构,布局一批交叉融合创新平台。
多措并举集聚人口,明确2035年中心城区服务人口规模达到300万目标的实施方案。
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优质教育建设、人才引进、保障性租赁住房配置等方式多措并举增加人口。
按照宜居、韧性、智慧的要求,推进中心城区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级。
明确“环洲四城”各片区功能分工,实现片区功能差异化,强化区域性服务功能,提升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
提升东津新区产业、科研、会展等功能,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省域副中心城市新中心。
做优襄城区文化、生态功能,打造宜居生活样板区和全域旅游核心示范区。
做强樊城区商贸流通功能,打造商贸商业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推进高新区产业功能与襄州城区、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推动产城融合。
中心城区形成中心突出、分级明确、服务均衡的“一主两副”城市中心体系。
“一主”为远期建设的东津城市主中心,以区域性商务、企业总部、商业、文化交往等功能为主;“两副”分别是诸葛亮广场市级商业中心、庞公市级副中心。
补全城市各级设施,建设全龄友好城市。
完善区域、市级公共服务设施,服务都市圈,兼顾鄂西北。
集中力量高标准建设东津城市新中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一是倾斜资源与政策,集中力量建设东津新区城市新中心。
二是统筹建设时序,盘活存量做强新区。
三是聚力大抓产业,激发产业发展辐射带动作用。
充分彰显城市人文历史底蕴。
保护汉江—襄阳古城—樊城旧城“一江双城”的格局:
重点保护“一洲三山,一江两河”等生态富集区域。
鱼梁洲定位为城市生态绿心。加强对岘山、隆中山、鹿门山的保护,加强汉江、唐白河、小清河岸线保护,推动滨河岸线贯通,推进滨水地区有机更新。
重点构建“一带一洲、三山三城”的魅力襄阳空间格局:
“一带”是以汉江为带,串联沿线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建设汉江风情带。
“一洲”是将鱼梁洲打造为城市休闲游憩的生态绿心。
“三山”是加强对岘山、隆中山、鹿门山的生态文化资源利用。
“三城”是以襄城古城、樊城旧城、邓城为核心,展示历史文化魅力。
提升城市颜值,围绕山水文化空间着力实施“四个度”的管控和引导:
限制“高度”,增加“热度”,提升“宜居度”,体现“开敞度”。
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引,持续深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
持续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体制机制建设。
以群众为主体开展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
做实社区基本单元,依靠群众共同缔造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
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推进美丽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