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鄂发〔2023〕5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鄂办发〔2024〕2号)等文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我委牵头起草《襄阳市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现向公众征求意见建议。有关修改意见请于本公告刊载之日起7日内反馈市发改委。
?
联系电话:0710-3532330 ?电子邮箱:w0016300@163.com。
地址:襄阳市襄城区铁佛寺路57号襄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附件:襄阳市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docx
?
襄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8月20日??????????
附件:
襄阳市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工作部署,扎实推进《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襄阳市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贯彻落实《指导意见》为重要路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空间发展布局相适应、相统一。深入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努力做强产业、做大城市、做优环境、做多人口,全力打造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重点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汉江流域科技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地、国家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国内外知名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基地,为全省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更大贡献。
到2025年,360足球直播_体育即时比分-投注*官网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主导产业加速向开发区和产业园区集中,城市特色更加彰显,功能品质明显提高,人口吸引力、要素集聚力和产业承载力明显增强。到2030年,基本形成中心突出,分级明确、服务均衡的“一主两副多点”城市中心体系,“山水江洲城”有机共生的空间格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成效显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缩小,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空间形态,推动城市布局集中
1.合理管控城市规模和密度。立足既有空间框架,优化“一心四城”空间布局,加强“三区三线”政策管控,推动城镇空间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扎实推进汉江大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守牢水安全、水环境安全底线。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在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落地实施应用。强化详细规划实施管控,细化功能和用地布局,落实城市组团式发展。加强开发强度、居住建筑密度管控,人口密度原则上不超过1万人/平方公里,新建住宅建筑密度控制在30%以下,建筑高度要与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新建住宅建筑高度原则上不超过80米,庞公片区新建住宅高度原则上不超过54米。(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以下责任单位均按照工作职责分工负责)
2.做优城市重点开发片区。围绕打造“双300”I型现代化大都市,全力营造高品质生活空间,做优襄城区文化、生态功能,打造宜居生活样板区和全域旅游核心示范区;做强樊城区商贸流通功能,打造商贸商业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高新区产业功能与襄州城区、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推动产城融合。聚焦聚力建设东津城市新中心,抓好8平方公里新城中心建设。重点推进同济襄阳医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东津校区等项目建设,确保市中医医院和市一医院东津院区投入使用,襄阳五中附属初级中学、荆州街小学东津校区启动建设。大力推进古城保护和利用,稳妥有序推动古城功能和人口疏解。高标准完成襄王府、单家祠堂、仲宣楼等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布展并对外开放,建成长门遗址公园,贯通8公里环古城墙绿道。持续推进“明清古城墙”“万里茶道”申遗,努力将古城打造成为全方位展示襄阳文化的重要窗口。(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东津新区管委会、襄阳古城(隆中)管委会、市文旅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发改委)
3.营造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城市格局。以现状山水格局为基础,维护并彰显“两河汇江、三山南峙、四城环洲”的山水城有机相融的城市格局。推进汉江、小清河、唐白河等城区河流防洪工程建设,补齐防洪短板,守牢水安全底线。开展重点断面水质提升攻坚,强化重点流域精准管控,确保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省定目标要求。深入实施国土绿化质量提升行动、森林和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专项行动,稳步推进汉江生态廊道、鱼梁洲生态绿心、国家储备林等重点工程建设。做好山川形胜格局与历史地理研究,用系统思维保护传承襄阳特色文化资源,将地方文脉融入城市建设,活化文化价值、讲好襄阳故事、叫响城市品牌。逐步构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对全市自然和文化遗产建立名录保护。重点推动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工程实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挂牌保护率达到100%。(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文旅局、市水利和湖泊局)
4.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将影响城市竞争力、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弱项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系统谋划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措施。统筹中小学、养老院、社区医院、运动场馆和公园等设施配套,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美好生活需求。全面推进教育领域改革、完善五育并举、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联体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开发上线更多实用、管用、好用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推动城市治理更智慧、更高效。统筹抓好重点片区建设,深入推进襄水重要节点开发,抓好涧南园、马跃檀溪、桃林馆、万山景区建设,加快重现历史风貌。高品质推进鱼梁洲生态绿心建设,贯通提升23公里环岛景观带。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扎实开展中心城区生活污水治理系统提升行动,抓好轴承厂片区雨污分流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新建雨污管网100公里,新建改造燃气管网55公里。实施樊城新襄棉、高新黄家和余岗、襄州肖湾等片区城市更新,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项目征迁清零工作。继续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完善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积极推进完整社区建设。2024年计划新建街道(乡镇)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11个,2025年,全市街道(乡镇)养老服务综合体覆盖率达到60%以上。(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数据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消防支队、市城运中心、市文旅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二)壮大根植性主导产业,推动城市产业集聚
5.培育壮大“搬不走、稳得住”的主导产业。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不动摇,围绕汽车、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等6个重点产业,尤其是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储能电池等2个产业新赛道,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绿色化转型,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接续动能,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持续实施“千企千亿”技改行动,积极向上争取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用好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国牌和磷、硅资源优势,大力举办产业发展、招商推介、集中签约等活动,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力争创建国家、省级绿色制造试点示范15家以上,节能节水型企业10家以上。加快提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力争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力争全市城镇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85%。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探索节能降碳“襄阳模式”。2024年,力争汽车产业增速同比增长10%,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增速达到20%以上,装备制造产业增速达到12%以上,农产品加工产业、医药化工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增速达到10%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招商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数据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6.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强化重大项目策划储备,抓准重点进一步做深做实前期工作,提高项目资金争取成功率,各工业园区至少包装策划1个2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强化优势产业集聚布局管理,坚持各区域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持续推进10个以上特色工业园区项目满园并做大规模。开展链式招商活动,按照“本地化配套+本地化销售+产业链式聚集”的模式,针对性引进适配项目,推动市场和产业链配套互促发展。各工业园区每年新签约的招商引资项目,当年签约项目开工转化率争取要达到50%以上,第二年达到70%以上。强化重大项目全周期管理,严格按照“26211”管理机制要求调度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招商局、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数据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7.促进产业链式集群发展。落实“链长推动、链主牵引、链创赋能”三方协同机制,开展链主企业打造行动,遴选一批“拔尖”型企业,“一企一策”制定培育方案,推动链主企业与本地企业深化产销合作、研发合作、人才合作。加快优化供应链体系,加快磷化工、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等工业供应链体系建设和供销农资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推动襄保磷化工等市级供应链平台公司建设运营,积极融入全省供应链平台。常态化开展产销对接活动,推动汽车等消费品以旧换新。开展产业链式招商行动,围绕磷、硅等矿产资源,汽车、军工、国牌等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开展资源招商、以商招商、链式招商。2024年,力争每个重点产业引进培育3-5家链主企业,推动先进制造业招商引资规模同比增长10%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招商局、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供销社、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
(三)加快城市功能集成,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8.推动交通一体化建设。加快构建高效能交通体系,聚焦增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全力服务推动襄荆高铁襄阳段建设;开工建设襄阳至信阳、襄阳至宜昌、襄阳至新野、老河口至南漳高速公路,确保襄阳至南漳高速路、207国道襄阳段改建工程建成通车;加快建设唐白河航运开发工程,全面建成新集枢纽;持续推进襄阳机场飞行区改扩建,争取开通国际旅游包机航线。(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市水利和湖泊局,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9.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实施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行动,加大专项债券向园区建设倾斜力度,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支持园区多途径、多形式规划建设研发检测、创新创业、仓储物流、标准厂房、人才培训、数字信息、商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平台设施。鼓励园区与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及其他第三方机构合作建立专业的服务类机构。鼓励各类专利服务机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以及工业企业服务云平台,开发直接面向园区企业实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园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重点园区人力资源集链服务站(网),开展“服务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就业链”五链融合服务,推动人社公共服务“入园进企”。充分发挥襄阳市公共实训基地技能人才培养作用,积极提供技能实训、技能竞赛、技能等级认定、创业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招商局、市行政审批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0.推动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打造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做好庞公至东津过江大桥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实施光彩路口立交节点改造等城区道路交通项目30个,打通广电西路南段等断头路循环路5条,内环提速改造二期全面通车,让城市快速路快起来、主干道畅起来、“微循环”通起来。建设虎头山智慧体育公园等公园游园、口袋公园8个,新增城市公园绿地100万平方米,让“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成为市民生活常态。进一步提升生活垃圾末端处置能力,实现全域覆盖、全量处置,建成襄阳武安环保能源发电项目,谷城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正式投入运行,生活垃圾焚烧(含水泥窑协同)占比达到100%。(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发改委、市城管执法委、市行政审批局、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市文旅局,各城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襄阳市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专班下设工作推进小组,市经信局牵头负责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牵头负责城市集中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将县城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工作纳入强县工程一体推进、一体督办、一体考核,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技术指导,市发改委负责统筹协调、汇总上报,确保工作按时序进度推进。
(二)压实工作责任。建立完善协同一体的工作推进机制,坚持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统筹推进城市集中、产业聚集、功能集成、要素集约。县(市、区)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是落实责任主体,应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详实具体的推进措施,健全落实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细落实。各地各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和履职能力,不断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增强推动产业发展的本领,结合实际细化措施,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推进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三)完善配套政策。各地各部门要对照方案明确的责任分工,制定完善规划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金融服务、招商引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配套支持政策。加强项目投资综合绩效评价管理,确保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加快推动土地复合利用。
(四)强化考核督办。将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工作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市政府督查室要加强对重点任务的跟踪监测和督办检查。